“中国当代文学”已有五十年的历史,由于它的发生和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同构效应,使得这一历史性的名词始终与意识形态性的规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近二十年来,由于对于文学艺术规律的逐渐尊重,随着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理论争鸣及现实主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底的原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现实主义的涵盖力也空前地得以展现。从一定程度上看,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扩容发展史。从物质呈现层面到精神表现层面,从社会/历史视角到心理/审美视角,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仍然起着多元整合的意义,发挥着综合观照的价值功能。而且,“宏大史诗”依然为多数优秀作家所倾心追望。可以说,“现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回避也无法替代的巨型话语。将这一巨型话语在当代中国的塑造过程和延革嬗变的轨迹以及它发挥巨大作用的神经系统进行尽量科学准确的探忻剖示,当是研究当代中国文学恰当有效的学术线路。这是一项十分必要、格外具体也极其艰难的工作。
张学正教授近年所做的正是这样一项知难而进的工作。他的新著《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南开大学出版社)以扎实的研究和可信的辨识面对纷繁流变的现实主义文学语境,从创作现象入眼,清晰地勾勒出这一巨型话语演进与变异的线索和轮廓。既立于现象梳理之中又站在现象描述之上,一方面以丰富翔实的资料信息见长,另一方面也以历史的真切脉络和理论的朴素感召力取胜,堪称为近年主潮性文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重要收获。
这部书首先给人的深刻印象,是作者面对“巨型话语”而不为其所裹挟的清醒的学术立场,表现出一个研究者所应具备的可贵素质,即不迷信的精神。在我们所读到的许多著作中,往往会有一种“对象迷信”现象,它隐含的意向便是:我所研究的是最有代表性的,我的研究证明,它也是最好的,甚至是惟一的。而这部《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虽然探讨的对象正是带有主流性质的创作样式,却并没有陷入“对象迷信”的泥淖,从一定意义上说,作者恰恰选择了一种冷峻批判与严肃梳理相结合的“祛魅”态度。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作者扎实朴素的现象呈现和严格剀切的分析评价中,辨认出中国式的现实主义的真实特色和形态变迁,大致了解到“现实主义”如何膨胀为“巨型话语”又如何从“独尊”地位成为多元中的一元的历史过程和时代语境。这样的例证在书中比比皆是。作者一方面注重“影响”研究,另一方面也做客观的“障碍”分析。比如针对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该书没有简单肯定,也没有简单的否定,论述无一不是从具体现象的具体分析中得来,而且在此之上,始终贯注着一种面对整个文学发展历程的史识。
作者之所以能够做到破除“对象迷信”,就因为葆有了一份史识的自觉。对研究对象现状与来龙去脉的清晰体察和清醒把握,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和首要要求,而文学这一行当的研究,因其审美特质的存在,却往往容易步入历史的或现实的迷障难以自拔,当代的文学现象所天然具有的辨识难度决定这一研究会远远胜过对更远的史实的观察。
文学的艺术魅力和创造精神是不分创作文法的,这部书以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其中尤以新时期以来的创作及批评现象证明了这一点,让我们相当鲜明地感受到了“多元的、流动的”文学在现实主义创作大潮中愈加强盛的生命活力。全书所采用的纵横兼顾、点面结合的研究手法,运用于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考辨之中更显自如也更见成效。书中将这一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现实主义的再度辉煌:新时期之初批判的战斗的现实主义”、“在新的挑战面前:八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变异及多元发展”和“新现实主义:九十年代文学主潮”。对于第一阶段,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没有像后面那样以“新”冠之,尽管它拥有“伤痕之痛”、“历史之思”、“改革之潮”、“青春之祭”、“人性之光”、“军旅之声”的六波滔滔,但在作者笔下并没有夸大到至高的精神境界,而是客观清醒地将其定位在“革命现实主义”当中,并以“批判的战斗的”特质进行说明,从而在得出“伟大胜利”的成就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它思想价值同审美价值不平衡的问题,文学的本体革命和现实主义的多元发展在八十年代发生的必然性也充分地被揭示出来。更值得重视的是关于九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这一部分。这段近在眼前的创作,使跟风逐潮的批评吃尽苦头。由于作者对现实主义流脉有透彻认识,作者通过对九十年代在写实倾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市民小说、新都市小说、新移民小说,新历史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儒林小说以及“现实主义冲击波”等文学现象的归纳解说,阐明了“现实主义大潮再起”的存在状况和必然趋向,进一步论述了九十年代现实主义是以反映市场经济背景下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主义,是融合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某些因素的现实主义,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即由来于此。这种点面、纵横的分布秩序是在严密的逻辑层面上铺排展开的,其内所包含的正是活生生的创作现象和批评观点。“多元的、流动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在这里尽显理论的涵概力和实践的有效性。